文化
为什么《史记》的书名是《太史记》
《史记》作者司马迁在介绍自己著作的篇数和书名时说:“大约一百三十篇,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,名称为《太史公书》。”这说明司马迁自定其史书名为《太史公书》。后来班固在《汉书·杨恽传》中说:“恽的母亲是司马迁的女儿,恽最早读他外公的《太史公记》。”于是司马迁的著作《太史公书》名称又变为《太史公记》了。又有东汉的应劭所写《风俗通义》上面......
为什么三彩唐俑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新面貌
在商、周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在陶器上涂施彩釉的技术,到了汉代已经有黄、绿、褐等多种颜色的釉陶。在这种单色釉的基础上,唐代出现了混合色的釉陶,因沿用了黄、褐、绿三色,一般叫做“唐三彩”。用黄、绿、白,或黄、绿、蓝等釉色相互交错。其实有很多不只三种颜色,有四种或五种。唐三彩用瓷土做胎骨,有白胎和粉红胎,用纯洁的高岭土作蜡,是品中极品......
为什么说汉赋“冠绝古今”是有道理的
明朝的胡应麟在《诗薮·杂篇》中说道,汉赋“冠绝古今”。汉赋(主要指汉兴盛期的大赋),“说物言志”,“铺采诗文”,“极声貌以穷文”,铺张扬厉,在描写宫殿时,大量运用想象、铺陈和修辞等手法,“于千态万状,层见迭出者,吐无不畅,畅无或竭。”(刘熙载《艺概·赋概》)篇幅长,洋洋大观。汉赋的产生,标志着中国古代有意识文学创作的开端。汉赋......
为什么陈子昂的组诗称“感遇”
《感遇》是一首五言古诗。这首诗远承《离骚》,近师阮籍《咏杯》。用比兴寄托这种手法来反映边塞战争、反映时政种种弊端、反映壮志难酬等诸多方面。实际上是陈子昂一心整复古革新理论实践上的直接产物,直追建安风骨,变齐梁之绮靡,寄兴无端,别有天地。替唐五言诗指明了一条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。 稍微晚于陈子昂的贤相张九龄在《感遇》(十......
为什么外国人称石狮子为“中国狮”
石狮子在中国有着悠远的历史,是流传至今的最广的一种雕刻艺术品。它们中有的凶猛威武,有的俏皮可爱,有的雍容华贵,有的朴素,可是都同真狮子的模样大大不同。为什么中国的石狮子不按照真狮子来雕刻呢? 狮子原先都在非洲、西亚等地,而中国并没有狮子。一直到西汉时期,汉武帝派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,打开了沟通中亚、西亚的丝绸之路,狮子......
为什么维也纳被称做“音乐城”
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,山清水秀,风景如画。它为历史名城,又为世界著名的音乐城。 在维也纳的街头、公园中心与广场上,到处能看到栩栩如生的大音乐家们的铜像或者大理石像,像贝多芬、莫扎特、舒伯特、海顿、施特劳斯等。为了向乐坛大师表示纪念,维也纳的很多街道、公园、礼堂、剧院、会议大厅,有很多以音乐家的名字命名。 在维......
为什么各行各业的总称叫“三百六十行”
在我国民间,人们通常喜欢用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”来形容行业颇多,形容人无论干那行,只要经过自身不断的刻苦钻研,都可以有所成就。 为何人们非要取用三百六十行,而不是以三百五十行或者三百七十行等数来形容行业的多呢? 根据考查,“三百六十行”文字始出于明嘉靖年间,文学家田汝成《西湖游览志余》一书,作者用“三百......
为什么犹太人流而不散
犹太人在公元前1世纪在西亚建成了统一的以色列王国,建立了犹太教。公元1世纪,以色列王国被罗马帝国所占据,犹太人被驱逐,流亡到欧洲及世界各地。自中世纪以来,在欧洲连续发生驱逐犹太人的事情,犹太人多次遭到残酷的迫害,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,德国法西斯发动种族和宗教仇恨,有600多万犹太人遭到杀害。事实上,犹太人的流散是为了民族......
为什么藏袍只穿一只袖
藏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,他们在衣着上具有显明的民族特征与独特的民族特色。其服装多种多样,在用料、工艺及样式上很讲究。例如藏袍,它属于大襟服装,左襟大而右襟小用氆氇,就是羊毛捻线织成的呢料为主要材料制做,通常在右腋下缝一个钮扣,或是用绿布、红布及浅蓝色布做两条宽4厘米长12厘米的带子,穿时两带相扎,不但起了钮扣的作用,又特别好看。......
为什么扬州画派为“扬州八怪”
“扬州八怪”最具代表性的说法的八人是金农、黄慎、郑燮、李方膺、汪士慎、高翔、罗聘等。但我们通常所讲的扬州八怪不仅仅就指他们八人,说法有很多,有8到15人。根据扬州人的说法,“八怪”就是本地方言中奇奇怪怪的意思,和8关系不大。所以“扬州八怪”指的是8人也好15人也好9人也好,总之就是指那些风格怪怪的画家,也许把他们称为“扬州画家......